新闻资讯
如何获得马氏体、贝氏体、珠光体、索氏体、托氏体?
马氏体是碳溶解在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,它是奥氏体在极大的过冷度下获得的,是各种组织中比容最大的,根据钢中含碳量的不同,马氏体的类型分为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两种类型。板条状马氏体是低碳钢淬火获得的,从金相形态上看,是一束束平行的板条组成,其结构是高密度的位错,又叫位错马氏体;片状马氏体是高碳钢淬火获得的,片状马氏体的片与片之间互不相行,常成一定的角度相交,其亚结构是细小的孪晶,又称孪晶马氏体。
珠光体是片状的铁素体+片状的渗碳体的机械混合成的片层状组织,是自过冷奥氏体进行的扩散型转变,其形成温度在A1~550℃。随着温度的降低,则铁素体和渗碳体片的厚度变薄,则依次形成珠光体(P)、索氏体(S)和托氏体(T)等,珠光体的形成温度为A1~650℃,片层较厚;索氏体体居中,形成温度在650~600℃;托氏体的片层较细(薄),形成温度在600~550℃。从三者的形成温度和铁素体与渗碳体的片层的厚薄可知,随着片层的间距的减小,则组织的强度提高,硬度增加,力学性能得到改善。因此可适应和满足其不同的机械加工、工作环境等需要。获得索氏体的方法有:淬火钢在500~600℃下进行回火,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(渗碳体呈颗粒状);用正火的方法,即加热到临界温度后,在空气中冷却;采用等温的方法,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,投入600~670℃的盐浴中等温分解,可得到片状索氏体(渗碳体呈片状)。而托氏体为一种弥散度高的组织,既可通过奥氏体的等温转变,也可采用淬火+中温回火获得。
贝氏体(B)是将过冷奥氏体快速冷却到550℃~M。范围内,保温一定时间而获得的淬火组织,其发生半扩散型转变,根据贝氏体的形成温度的范围不同,其又分为上贝氏体(B上)和下贝氏体(B下)两类,在550~350℃区间,得到上贝氏体组织,呈羽毛状,是过饱和的铁素体呈密集平行条排列伸向晶内,而渗碳体则呈短片状断续分布在铁素体之间,硬度在40~50HRC,其强度较低,塑性和韧性较差;温度在350℃~M。之间时,得到下贝氏体组织,呈针状分布状态,它是过饱和的铁素体呈片状多向分布,而相对细小的渗碳体呈弥散状分布在铁素体内,该组织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,塑性和韧性较好,因此其力学性能优于上贝氏体组织。